大容量數據傳輸,云專線可以這么玩
2022-05-10 10:51:46? 來源:?? 閱讀:次
疫情再次來勢洶洶,當線下經濟活動進入hard形式,人們的作業、日子、就醫等場景敞開線上形式,各個工業的出產協作環節也逐步往線上轉移。在抗疫這場持久戰中,網絡服務的升級無處不在。
比方健康碼的運用,核酸檢測數據的傳輸,不同類型方艙醫院和會集隔離點的通信確保需求等,離不開從光纖、專線,到WiFi、系統上云等網絡通信服務。比方已成常態的居家工作場景,少不了智能化網絡產品的助力,讓人們在家也能具有安全、牢靠、便捷的網絡服務。
在眾多的場景中,有那么一個運用場景也受困于疫情,但卻常常被忽略,因為其慣例的傳輸方式著實有些“特殊”,它便是企業的大容量數據傳輸。什么樣的數據量級稱得上大容量數據?為何原來要經過線下物理介質傳輸?疫情期間,混合多云網絡專線為何會是企業大容量數據傳輸的最優解呢?下面我們來解答一下以上問題。
大容量數據傳輸,貨車竟比光纖快
自疫情始發至今,數字信息呈現指數級上升,各個場景發生海量數據需要傳輸、分析,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。各行業對數據的網絡傳輸要求也在日益進步,倒逼服務商的產品向低延遲、快速、高可用、安全性、可彈性等方向進化。
那么,大到EB級的數據量,將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傳輸呢?答案可能讓你大跌眼鏡。
早在2017年,人們認為寬帶已經足夠快的時分,亞馬遜在拉斯維加斯re:invent年度技能大會上,將一輛45英尺長的貨車開到了舞臺上,展現了專門為EB級數據傳輸而定制的AWS SnowMobile數據傳輸車。
你可能滿頭問號,信息的傳輸是從物質載體進化到線上傳輸形式,為何又要經過線下物理方式來“搬運”數據呢?
原因只有一個,數據量實在是太大了,這也是所謂的大容量數據。人們很難對于EB級的數據量有一個具體的概念,那么經過一個換算公式協助理解:
1EB=1024PB=1048576TB=1073741824GB≈2.5億DVD≈1萬億冊400頁厚的書……
據統計,每位互聯網用戶日均勻流量約1.5GB,一家智能制造工廠每天將發生1PB的數據量,而一家云視頻供貨商每日數量可達750PB......在EB級數據面前,即使是4G乃至5G的網絡,傳輸起來也只能用“龜速”來形容。
詳細核算一下,假如在100M帶寬的網速下,百兆光纖家庭用戶因為遭到上行速率限制,100兆光纖下行速率100Mbps,上行速率4Mbps。即點對點理論傳輸數值為0.5m/s,假如加上線路上的一些損耗,均勻0.4m/s的傳輸速度。以一塊1TB的一般硬盤為例,一塊硬盤相當于1024M×1024G=1048576M數據。假如一塊硬盤經過網絡傳輸那么就需要2621440秒,換算成分鐘則為43690分鐘≈728小時≈30.3天的時間,這還不排除意外狀況的發生。
相比之下,貨車跑得速度確實更快,短途1天,更遠的地方3天左右。所以,在EB級的數據量傳輸問題上,貨車真的比光纖還快。
不過,在疫情期便是另一番景象了,簡直大部分線下物理介質的傳輸都被疫情所影響。以車聯網場景為例,過去用于收集道路信息、街景數據等的車輛,經過車身裝備的多個360°攝像頭,每天收集大量數據將存儲在車上裝備的硬盤架上,總數據量可到達EB級別。這些硬盤將被取出會集經過線下物流,運輸到相應的數據處理站點。
在上海、江浙滬等封控區,在疫情封控期,線下物流被暫停,也就意味著數據無法被運輸,無疑這將影響企業的正常事務發展。
此刻很多企業會陷入兩難之中:疫情期的大容量數據,經過線下無法傳輸;傳統線上傳輸不只速度太慢,而且部署本錢高,疫情過后線上傳輸又可能被棄用,這個問題真的無解嗎?
混合多云網絡專線顯身手
以上文的核算為例,顯然傳統的線上數據傳輸速度,無法跑贏數據的增長速度,疫情期破局的關鍵在于混合多云網絡專線的運用。
如今很多企業的系統都已上云,數據部署在云核算中心,完全可以經過云上存儲在用戶企業本地數據中心、工作網絡與云服務商虛擬私有云之間樹立專屬連接通道,簡稱云專線。這種云專線不經過公網,鏈路獨占,具有安全、高速、低延遲、安穩牢靠等長處。同時在5G基礎設施越來越齊備的基礎上,還可樹立“5G云專線”服務,其采用5G接入網、承載網、核心網相關的技能。
這種云專線服務與一般網絡相比,不只高速安穩,同時在面臨企業、政府以及其他有較高數據接入/互聯要求的客戶,一般具有固網IP地址,不需要進行接入認證,作為專線客戶,將會接遭到網絡服務商更為主動、周全、及時、專業的客戶服務。
的混合多云網絡專線服務為例,在疫情期面向有大容量數據傳輸需求的企業,可幫其完成高質量、高安穩性、安全牢靠的數據傳輸,并能確保網絡質量安穩,將散布在不同地域的云資源池高速互聯,企業可經過在不同的資源池部署運用,來完成備份、數據遷移等使命。